“同学们,屏幕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谁握着鼠标。” 我在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抛出这句话,立刻引来一阵低声议论。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老楼外墙依旧斑驳,但楼内光纤已悄悄爬满墙角。我们面临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技术不稀释信仰。
第一条铁律:把 “面对面” 升级为 “心贴心”。过去,学员围坐在土炕上听老支书讲支前故事,现在我们把老支书请到 4K 镜头前,依旧让他盘腿坐在炕沿,镜头只切特写,不拍灯光架。学员在千里之外仍能看清他手背的老年斑,那种粗粝的真实感,任何特效都做不出来。
第二条铁律:让 “数据” 服从 “人情”。学院后台能抓取学员在线时长、点击热点,但我们规定,所有数据 48 小时后必须删除。技术团队曾不解,我反问:“你愿意自己的思想轨迹被永久存档吗?” 他们沉默。数据是工具,不是枷锁,这一点必须刻在服务器上。
第三条铁律:把 “云端” 拉回 “大地”。每届学员结业前必须完成一次实地行走,路线不固定,唯一要求是鞋底必须沾泥。有人质疑这形式主义,我让他们看鞋底 —— 泥里混着草籽、碎石、甚至碎瓷片,那是西柏坡的 DNA,再高清的影像也拍不出气味。
传统课堂老师讲、学员记,现在我们让学员先提三个 “想不通” 的问题,老师必须当场用史料、用逻辑拆解。一次,有学员问:“如果当时电报晚到半小时,战局会怎样?” 老师没直接回答,而是把电报原件投影出来,逐字分析发报时间、电台呼号、译电员笔迹,最后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突然明白:历史不是剧本,是无数偶然咬合的齿轮。
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把严肃教育做成 “行为艺术”?我反问他:“你上一次为信仰心跳加速是什么时候?” 如果技术能帮我们找回那种心跳,它就是同志;如果它让我们麻木,它就是敌人。
西柏坡的夜很静,偶尔能听到岗南水库的浪拍岸。我站在老楼阳台,看远处新装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来,光线像极了一九四八年那些传递情报的电筒光柱。技术变了,光束没变;课堂变了,心跳没变。守住这两条,我们就守住了教育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