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门协作常卡在 “各唱各调”。把西柏坡时期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搬进支部,难题就松动。
当年,土改工作队、军工组、宣传科互不买账,却靠 “联合碰头、共同议题、共享功劳” 三招,把炮弹和传单一起送到前线。今天,机关、医院、企业支部依旧可以抄作业。
第一把钥匙:议题前置。支部联席会不汇报成绩,只抛 “卡在哪”。议题提前三天贴公告,谁有数据谁带材料,会上十分钟定方案。某市机关支部试过一次,把原本扯皮两周的预算对表压缩到两小时。
第二把钥匙:功劳共享。文件落款不再单列 “牵头单位”,而是 “联合署名”。署名顺序按贡献排序,季度公示。人心被看见,推诿就少了。
第三把钥匙:流动支委。每个支部抽一名副职,轮流到对方单位坐班一周,专盯协作堵点。人换了,视角就换了,流程漏洞当场被揪出来。
有人担心:统战思维会不会削弱党的领导?恰恰相反,西柏坡经验里,党小组始终握有最终拍板权,却用协商把杂音变成和声。今天的支部联席会,书记最后一锤定音,但前面让所有人把话说透,决策落地更快。
跨部门协作不是技术活,是人心活。把西柏坡的 “联合、协商、共赢” 写进支部章程,再复杂的流程也能被统一战线这根绳子捆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