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西柏坡的那一刻,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低语。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满心敬意地踏上这片红色沃土,开启为期七日的红色教育基地研习之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宛如历史的留声机,播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旋律。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的土坯房质朴无华。讲解员轻抚一张斑驳木桌,那便是毛泽东同志运筹三大战役的桌案。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党中央决胜千里,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胜基石。西柏坡精神的敢于斗争特质,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思政课堂的素材库。
“两个务必”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墙上熠熠生辉。这四句话,穿越七十余载,依旧振聋发聩。我常在课堂抛出假设,引导学生思考胜利面前的清醒抉择,培养谦虚谨慎的品性。
西柏坡纪念馆的数据令人震撼。三大战役期间,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援,化作”最后一碗米”的动人歌谣。这让我思政教学中强调人民中心思想有了生动注脚。
培训日子里,我思索如何让西柏坡精神在课堂生根发芽。与其他高校教师交流后,我们达成共识:要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富矿,转化为教学的强劲引擎。
讲解党的领导本质特征时,西柏坡时期的历史成为鲜活例证。探讨全面从严治党,”六条规定”的廉洁故事让课堂生动起来。实物展示亦有奇效,革命先辈的遗物无声诉说着高尚品德。
“重走赶考路”的体验,让西柏坡精神在脚下延伸。研究者的话语醍醐灌顶:西柏坡精神是新时代的精神指南针。结合中国梦的讲解,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
七天学习,西柏坡如精神熔炉,锻造我对思政责任的全新认知。我将牢记嘱托,让红色故事在课堂绽放光彩,引导学生追梦未来。
离开时,夕阳为纪念馆披上金纱。这次经历,化作我教学生涯的珍贵宝藏,激励我在思政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