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西柏坡,那些闪光的历史瞬间
西柏坡,那些闪光的历史瞬间
2023-10-14 20:20:43  来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初夏时节,革命圣地西柏坡,前来参观的人如潮水般涌动。西柏坡,因其六十多年前的特殊贡献而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挥就华彩篇章,西柏坡精神更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5月26日,是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65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柏坡,倾听专家解读,回望闪光瞬间,重温历史的光荣,传承梦想的力量。

 

历史镜头:1947年7月17日,西柏坡恶石沟沟口的一个打麦场上,临时搭起的布棚遮住了树叶间撒下的缕缕阳光。没有会标也没有标语,坐在长凳上的人们认真地听着、记着,主席台上,一个清瘦的身影充满激情地讲解着……

“耕者有其田”梦想成真

这是一个那么小的会场,简陋、单薄,在大山的环抱中,它显得那么小。当西柏坡纪念馆中的游客注视着当年土地会议的复原会场时,许多人仍然禁不住感慨不已。

就是在这个简陋的会场,召开了一次足以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土地会议,产生了一部令中国农民拍手称快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随着土地会议的召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在各解放区迅速推开。获得了土地的农民焕发了极大的革命热情,它激活了旧中国一个人口众多的苦难阶级,这个阶级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一张发黄的报纸,对开四版,是1947年的《人民日报》,报纸最显著的位置是一篇通讯报道——《女支书任爱香》,讲述了一位贫苦农民的女儿任爱香在获得土地后,高高兴兴送夫参军的故事。当年,翻身获得土地的农民对共产党更加拥护,任爱香的丈夫和村里的18位热血青年毅然告别了刚刚分得的土地随军南下,投身淮海战役。

社科专家、《西柏坡学发凡》一书作者赵新月对土地会议的召开从制度变迁的高度进行了分析:是土地改革斩断了中国两千年封建制度的根基。只有到了西柏坡,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开始了,“耕者有其田”才如愿以偿,农民才真正能够当家作主了。

 

历史镜头:1948年秋,西柏坡的风已有些凉意。在毛泽东居住的院落前,五大书记围聚在碾盘旁,神情严肃地讨论着什么,那个已被全国人民熟悉的湖南口音在寂静的村庄里显得格外响亮。

指挥了战略大决战

这一段“磨盘上摆下雄兵百万”的佳话在西柏坡以至全国流传广泛。如今,在西柏坡毛泽东旧居,当讲解员再次动情地讲述这个故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是禁不住啧啧赞叹。

在毛泽东旧居西侧,就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这间看上去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的小屋,就是中央军委作战室。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指挥了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最为壮阔的一场战争。

狭小的空间、简陋的木桌木椅、陈旧的军用地图,当1975年原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获得特赦来到西柏坡站在军委作战室时,这位因在淮海战场上兵败从此困惑了27年的黄埔军校生在那一刻顿悟,他忍不住连声感叹:蒋介石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在西柏坡纪念馆里,造型雅致的“电报长廊”格外引人注目。在长廊间行走,似乎看到,在硝烟战火中,蒋介石为了指挥东北战局,多次乘坐专机在南京与沈阳间穿梭,却依然无法使将帅之间达成一致决策;而在太行山脚下的西柏坡,在简陋的办公条件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借着电报指挥着辽沈战役,将帅虽远隔千里,却同心同力,目标一致。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党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的三大战役连续歼敌154万余人,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

历史镜头:这是一间机关大伙房,在1949年3月5日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毛泽东、朱德的大幅照片和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十分醒目。台下,是各式各样陈旧的长椅、长凳,代表们掩不住面上的喜悦与豪情,而台上的人则神情自若地描绘着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描绘出新中国宏伟蓝图

这就是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当年,毛泽东在这里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两个务必”犹如一面警钟时刻回响在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心中,缭绕六十余年,让这个执政党攻坚克难,永葆年轻。

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著名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赵新月把这种宏伟蓝图表述为“崭新的国家形态呼之欲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是怀揣着崭新的建国文本从这里走向北京的。“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其实是在说,五千年以来,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从这里走来。此前的中国社会,没有哪一种社会形态比这里更先进,没有哪一种社会进步运动比这里更彻底。当解放战争即将获得全面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规划的社会形态蓝图,是一种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开国大典是在北京,但规划、筹备等工作在西柏坡已经基本完成。

 

历史镜头:1948年8月,石家庄暑热未消,中山路上的石家庄人民礼堂里召开着一场神秘的会议:会议总是夜间进行,尽管天很热却依然关门闭窗,拉着厚厚的窗幔,门口还有荷枪的军人值守……

拉开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序幕

这就是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石家庄解放后迎来的第一次历史盛会。来自各解放区、各军区及国统区的各界代表济济一堂,在这里共商国是。大会选举董必武等27人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通过了《华北人民政府组织法大纲》,选出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

当年会场的旧址已变身如今的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中山西路,现实与历史叠加,繁华与战火变换,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慨。

1948年9月20日,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平山县王子村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选举董必武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副主席。自此,华北人民政府开始工作。

华北人民政府只存在了一年零一个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似流星一瞬,但它在特定时期所肩负的由华北走向全国的光辉使命,却永远不会被历史所磨灭。

相关党史专家这样阐释这段历史:华北人民政府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华北局的直接领导下,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华北区的统一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任务,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摸索、积累了经验,为新中国民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了有力的尝试和奠基,成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历史镜头:1949年1月的一天,正是日暮时分,青青滹沱河畔,民盟中央名誉主席费孝通和雷洁琼、严景耀等人与毛泽东等共进晚餐,他们一边吃饭一边亲切地交谈着……

奠定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基础

这就是当年各民主党派“众星拱北、万水朝东”,奔赴西柏坡的一个典型画面。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公开发出“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消息迅即传遍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应中共中央之邀,在我党的周密安排下,爱国民主人士从1948年秋始陆续从全国各地和海外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方略。

今年,“五一口号”发布65周年,社会各界隆重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王荣丽对“五一口号”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点,它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这种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以“五一口号”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极大的拥护,各民主党派纷纷与国民党决裂,来到解放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积极筹备建国,确定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策。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新中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被确定下来。

西柏坡是一座内涵丰厚的富矿,其对新中国的影响、贡献也是浓重而深远的,正如赵新月所说:我们不仅要看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那段历史时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直接效果,更应该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以及对未来的影响。(记者 裴建素/文 董永博/图)

 

西柏坡故事 伟人风范

岁月渐行渐远,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在西柏坡的身影依旧昂然矗立在人们的记忆中。就让我们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留存下来的革命文物及故事,回顾那段难忘的历史,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

毛岸英分配到西柏坡附近的农村去开展土改工作。同毛岸英在一个土改工作队的还有刘谦初烈士的女儿刘思齐。每天早晨,毛岸英都去约刘思齐一道走。这不寻常的现象被邓颖超发现后,便和康克清一起撮合毛岸英的婚事。毛泽东对婚事是同意的,但当得知刘思齐差几个月才到18岁时,不同意他们现在结婚。

1948年8月的一天,毛岸英同刘思齐一块来见毛泽东。毛泽东对思齐说,过几个月等你满了18周岁再结婚吧。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毛岸英的情绪有点激动,“爸爸,我自己的事还是让我自己做主吧。”毛泽东目光严厉了,声音也有些提高,你找谁结婚由你做主,但是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制度和纪律要做你的主!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毛岸英气恼交加,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扑在床上放声大哭。

过了一段时间,毛岸英从土改工作的地方回来。正在散步的毛泽东把他叫到跟前,问他结婚的事想通了没有。毛岸英承认以前是他不对,他们合计好了,等过年以后再结婚。毛泽东双手插腰,满意地说:“这才像我的儿子嘛。”

 

总司令帮农民拉耧

1948年4月的一天,西柏坡的刘永久和儿子到滹沱河边滩地里种稻。刚到地头,就看见朱总司令和勤务员正在地里拔草。总司令的鞋粘满了泥,两只挽起袖子的粗胳膊上也净是泥。刘大爷过意不去,扔下稻种去拦他,可总司令不听。

刘大爷种稻没种多久,总司令又要帮他拉耧,刘大爷不让,可总司令非拉不可。

刘大爷很不自然地架起了耧把。只见总司令叠肘抱肩,身子微微前倾,迈着拉耧特有的步子,或挺头或抬胸,有紧有慢,恰到好处。种了大约有七八遭地,总司令又要亲自掌握耧把。总司令种地脚步稳健,动作协调,耧印笔直,撒籽均匀,深浅适度,刘大爷这个干了大半辈子庄稼活的人也深感佩服。干了足足有两袋烟工夫,一把年纪的总司令灰布旧军装被汗水湿透了……

 

一套新棉衣

1947年初冬,西柏坡天气寒冷,早霜晚冻,但为支援前方,中央领导和机关战士节衣缩食,仍穿单衣。

由于长期患肠胃病,刘少奇体质很差,再加上天气冷,衣着单薄,愈加虚弱。身边的警卫员想请求中直供给部为他做一套新棉衣,但刘少奇说:“你不能只为我做棉衣。现在大家穿的都是单衣嘛!”警卫员辩解道:“你身体不好,怎能跟我们比呢!”

刘少奇面带笑容地说:“身体比我差的同志还有。要知道在前方工作、战斗的同志比我们的困难更大,还天天打胜仗。相比之下,我们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警卫员只好把刘少奇在延安穿过两个冬天,拆洗过一次的棉衣找了出来,进行第二次拆洗,可是衣袖和裤腿都已磨开了好几个窟窿,警卫员就到中直供给部领补丁布,并把情况进行了汇报。供给部领导当即决定,先给中央首长和随身战士每人做一套新棉衣。

第二天上午,中直供给部裁缝师傅来给刘少奇做棉衣。刘少奇问清后坚决不同意做,严肃地说:“我们是领导机关,要处处给部队做表率。而且,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先想到部队,先为部队解决困难。”

 

雨夜救亲人

1948年7月30日,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周恩来副主席正在专心办公。突然,门外有警卫报告,后山有座窑洞被雨水冲塌了,有五位同志被埋……战士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副主席早已站起身来,匆匆披上雨衣,提起马灯,抓起把铁锨,冲进被夜幕笼罩的大雨中,向出事的地点奔去。

大家在窑洞口轮班紧张地挖着刨着,雨中的周副主席时而扬起马灯,时而挥动铁锨。突然有人惊喜地喊道:“挖到了!挖到了!”大伙儿忽地围了上去,从穿的鞋子认出是理发员曹庆卫。周副主席高举马灯,把雨衣一甩,连声说道:“快、快,别用铁锨,用手挖,不要伤了人。”人终于挖出来了,但因时间太长,曹庆卫同志已停止了呼吸。大家眼含热泪继续挖着。终于奇迹发生了,在窑洞底一个三尺宽的空隙里,四个人紧紧拥靠着。周副主席命令司机开车,立即送往中央医院抢救。

当被救的同志脱离危险时已接近黎明,大家都回去休息了,周副主席没有休息,提着马灯和警卫员又挨家挨户地检查其它窑洞和宿舍的安全。当发现郭富泰住的窑洞顶上有几处渗水时,立即将他全家临时疏散到了会议室。郭富泰一家刚刚搬出不久,窑洞就塌了,郭富泰一家幸免于难。

 

六尺白布

1948年,任弼时同志的小儿子任远远才六七岁,从延安到西柏坡来时,带来一辆小自行车,虽已很旧,但孩子却十分爱惜,每次骑后都擦一擦。

一天,远远让姐姐远志帮他擦自行车上的尘土。边擦边说:“看,漆都掉了。好姐姐,给小车做件车衣吧!”远志看着弟弟乞求的目光,只好答应了下来。

那时候实行的是供给制,远志开了个领六尺白布的条子,找到行政科批了个字,警卫员邵长和很快就把布领回来了。

这件事很快被任弼时知道了,他把小邵和俩孩子叫到办公室,严肃地说:“全国虽然快要解放了,可是我们的国家还很穷,前线更需要物资支援,建设新中国需要大量的资金。毛主席说‘节约一个铜板,为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毛主席还穿着补丁衣服,你们为什么要做车衣呀?”远远虽小却十分懂事,听了爸爸的话后说:“姐姐,咱们不做车衣了,把布退回去吧。”任弼时站起身来摸着远远的头说:“远远懂事,是个好孩子。今后要注意勤俭节约,再领什么东西要让我知道,不然不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