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近期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研讨活动。学员们以《中国土地法大纲》为研究蓝本,通过分组讨论与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这部诞生于1947年的历史文献对当下乡村振兴的启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还原了土地改革的历史逻辑,更从“权责划分”“公平正义”“制度创新”等维度提炼出治理智慧,为破解农村土地权益、基层治理形式主义等现实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历史决策的启示:土地改革中的治理智慧传承
《中国土地法大纲》作为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重要纲领,其核心原则“耕者有其田”与“保护工商业”至今仍具现实意义。西柏坡学员通过对比1947年土地政策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现两者在“保障农民权益”“平衡多方利益”上的共性。例如,文件中“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实践,为当前遏制高价彩礼、土地侵占等现象提供了“公平优先”的治理逻辑;而“设立人民法庭”的法治思维,则与乡村振兴中“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权益”形成呼应。研讨中,学员们提出,历史决策中的“问题导向”思维,正是现代治理需强化的“底线意识”与“系统思维”。
二、土地权益保护:乡村振兴的基石与矛盾破解
研讨聚焦《中国土地法大纲》中“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原则,结合2025年农村土地管理十大“红线”,分析了当前乡村振兴中的土地矛盾。例如,文件中“禁止土地买卖”与当下“城镇居民不得购买宅基地”的政策一脉相承,体现了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坚守。学员们通过模拟“土地纠纷调解”场景,发现历史经验与现代法律的结合可有效化解“强拆逼迁”“耕地非农化”等问题。有学员指出:“土地权益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守住‘自愿有偿退出’‘确权登记’等红线,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政策对乡村稳定的破坏。”
三、红色精神与基层治理:从“过程管理”到“人民民主”
西柏坡干部学院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在研讨中发挥重要作用。学员通过VR技术“穿越”至土地改革时期,亲身体验政策落地的阻力与群众动员的智慧。结合《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学员们提出:历史决策中的“群众路线”与现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高度契合。例如,文件中“设立人民法庭”体现的基层司法民主,可转化为当前“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实践路径;而“自上而下与乡村自主性平衡”的历史经验,则为避免乡村振兴沦为“政绩工程”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四、智慧传承与创新:从“治理工具”到“发展动力”
研讨最终落脚于如何将历史智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创新动能”。学员们以“三权分置”“宅基地退出机制”等现代政策为例,探讨《中国土地法大纲》中“灵活变通”与“原则坚守”的辩证关系。例如,文件中“保护工商业”与当前“农文旅融合”政策的衔接,印证了历史智慧对产业升级的启示。一名学员总结道:“土地政策的演进史,本质上是‘治理智慧’的迭代史。唯有将历史经验与时代需求结合,才能让乡村振兴从‘输血’转向‘造血’。”
总结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这场专题研讨,生动诠释了“以史为鉴”的治理哲学。通过解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历史价值,学员们不仅提炼出“公平优先”“群众主体”“法治保障”等核心智慧,更探索了红色精神与现代治理的融合路径。这种从“历史决策”中寻找“现代答案”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操作性的方法论,也为基层干部在复杂治理场景中“知行合一”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