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党建培训,思政教师怎样把红色精神带进日常教学?
红色精神不是口号,是火苗。火苗要进课堂,先得烧到教师自己。烧到了,还得会传。传不好,学生只闻到烟味,看不到光。问题就在这:培训结束,精神怎么留在讲台?
培训结束,精神散了吗?
很多教师从西柏坡回来,包里塞满资料,脑袋却空空。资料是死的,精神是活的。活的东西不天天碰,就会发霉。发霉的东西再拿给学生,谁愿意闻?红色精神要活,就得天天翻,天天晒。翻什么?晒什么?翻那段“赶考”的忐忑,晒那份“两个务必”的冷汗。汗水晒干了,留在教师手心里,才能拍到学生肩上。
课本里没有西柏坡,怎么办?
教材不写西柏坡,但处处留缝。缝在哪?在《沁园春》的“数风流人物”,在《劝学》的“青出于蓝”。教师把西柏坡党建培训带来的那股“敢于胜利”的劲儿,悄悄塞进注释,塞进朗读节奏,塞进板书停顿。学生读到“风流”二字,忽然听见枪声;背到“青出于蓝”,眼前闪过一支钢笔在土房里写电报。缝开了,精神就漏进去。虽然数据显示这样,但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课堂讨论,怎么不聊成家长里短?
讨论最怕跑题。跑题因为问题没刃。把西柏坡精神磨出刃,问题就能切人。不问“你怎么看”,问“如果你是指挥员,这仗打不打”。不打?理由三条。打?代价谁付。学生争得拍桌子,教师偷偷笑:红色精神已经坐在教室里,只是没穿军装。穿不穿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替历史疼。疼就对了,疼才会记住。
作业怎么留,才能留住精神?
抄定义最省力,也最容易忘。留作业,得留“气口”。让学生给1948年写一张请假条,理由随便编,但语气必须像战士。有人写“娘病重”,有人写“想回家种麦”。写完后,把真档案投在屏幕上:当年战士写的请假条,一句“打完仗再孝”,全班瞬间安静。安静里,红色精神自己开口,不用教师多讲。虽然数据显示这样,但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考试怎么考,才不考成死记硬背?
考精神,不靠填空。靠“移情”。给一句“务必保持谦虚”,让学生改写成朋友圈文案,点赞数不能少于三十。结果有人写“别飘”,有人写“稳住我们能赢”。改完再投票,票数低的谈感受。谈着谈着,学生发现:原来谦虚也能很酷。酷的东西,他们才带得走。带走的是自己的话,却裹着西柏坡的风。
教师自己,怎么不被反噬?
天天讲精神,教师也会累。累了,就去操场夜跑。跑的时候,心里默背“两个务必”,背到“艰苦奋斗”那四个字,脚步忽然轻了。原来精神不是包袱,是跑鞋。跑完回宿舍,把汗湿的T恤晾在椅背上,月光打在“西柏坡党建培训”那行小字上,像一枚印章,盖在教师心里。第二天上课,学生说:老师今天眼神不一样。哪里不一样?更亮,更稳,更像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人。虽然数据显示这样,但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红色精神不是答案,是提问。提问一旦住进教师喉咙,课堂就再也关不住。关不住的东西,才会自己长。长得慢没关系,只要根在西柏坡,叶就一定绿在讲台上。